長期運動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其對抗過程則使副交感神經興奮增強,同時讓人平靜感提升,其中對抗過程中的中介物會產生腦內啡,使人對運動逐漸習慣不適感,並且在運動後有愉悅感。
文:Heidi Luo 1. 你只有0.1秒的機會入選或出局——選好照片。可能是長得太帥,一張照片就夠很多人倒貼,自然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也可能是久遠以前的照片,本人目前長得跟照片完全不同。3. 起碼照片拍好看點 我們活在視覺當道的年代,這是實話。例如林志玲,自然理論上來說,她比較可能選擇Akira或言承旭。你說,我就真的長得不帥(不美)啊。10. 跟外國人合照不一定比較成功,反而凸顯你的不自信,只會吸引到膚淺的女性 部分台灣男性鄉民有強烈「既羨慕又嫉妒」的仇外情結。
(或是Gay,但你應該設定錯性別了) 8. 要秀肌肉優勢,請這樣po 我練這麼久的肌肉,就是要秀出來啊。還是有一狗票的人會覺得你「有吸引力」。以國家實力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權力平衡理論與權力轉移理論對於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持相反的看法。
[1]國家之間的權力比則是以美國國家實力當分子,中國國家實力當分母來計算。國家實力最強、且能制定遊戲規則的國家即是霸權國家(Hegemony),而且通常霸權國家也是國際體系既存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維護者。數值等於1,代表兩國實力相等。真實世界的實例就是冷戰時期(約1947-1991年間)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的對峙。
然後小國(weaker states)會為了維持自身的安全相互結盟(alliance)對抗大國(stronger state)的威脅。(編按:Allison可以說是「外交決策分析」這門學問的祖師爺,他寫的《注定一戰》一書引起學界非常大的討論,他所重新提到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也再度紅極一時。
Waltz(1979)認為在「無政府」(不存在一個最高權威的世界政府)的國際體系下,國家的權力平衡(balancing)行為是無政府狀態下的必然行為。因為該資料庫只有各別國家的人均GDP與人口規模的資料。[2]雖然現在美國與中國並未真正地發生戰爭,以圖1的趨勢來看,未來美國與中國發生戰爭的機率仍然存在。而且大國會攻擊小國,也因此小國們會「自動地」相互結盟來「制衡」(check)大國的威脅。
Waltz的權力平衡理論告訴我們小國們會「自動地」將大國視為威脅。若數值大於1,代表美國國家實力大於中國[1]國家之間的權力比則是以美國國家實力當分子,中國國家實力當分母來計算。本文GDP的資料來自於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2018。
真實世界的實例就是冷戰時期(約1947-1991年間)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的對峙。而且大國會攻擊小國,也因此小國們會「自動地」相互結盟來「制衡」(check)大國的威脅。
Bremer(1992)指出當國家之間的實力愈靠近,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機率愈高。圖1明顯地可以看出中國的國家實力已經逐漸地靠近美國(2010年兩國的國家之間權力比大約為1.20)。
Waltz的「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有兩個主要的假設。然而,若美國與中國真的發生戰爭,同時中國並不放棄武力犯台的情況下,台灣的外交又該如何選擇?此時我們必須要納入另一個國際關係當中重要的元素來討論:國家之間的結盟。簡單地說國家的GDP愈高,代表愈有錢,愈有預算空間購買軍事武器、進行軍事設備投資與其他有利於國家實力的投資,因此被許多研究拿來當做衡量國家整體實力的指標。Yeşilada, Kugler, Genna, and Tanrıkulu(2017)指出,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用來對國家安全、經濟支出、健康、教育以及公共安全等相關項目進行資源分配。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Organski與Kugler(1980)則是認為國際體系是依照國家實力排列的「層級體系」(hierarchical system)。數值小於1,代表中國國家實力超越美國。
Waltz(1979)認為在「無政府」(不存在一個最高權威的世界政府)的國際體系下,國家的權力平衡(balancing)行為是無政府狀態下的必然行為。接下來許多實證研究也都證明國家之間實力差距愈大,愈不容易發生戰爭(Abdollahian and Kang, 2008; Alsharabati and Kugler, 2008),也就是說,實證研究的結果比較支持權力轉移理論。
舉例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建立了「布列敦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並建立世界貨幣體系的調節機制,因此美國被視為是國際金融與自由貿易體系的維護者。因為該資料庫只有各別國家的人均GDP與人口規模的資料。
國家實力最強、且能制定遊戲規則的國家即是霸權國家(Hegemony),而且通常霸權國家也是國際體系既存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維護者。)本文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與「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來探討「美國與中國之間是否會發生戰爭」這樣子的大哉問。
若數值大於1,代表美國國家實力大於中國。數值等於1,代表兩國實力相等。同時,在中國將台灣視為領土一部份的前提下,一旦中美衝突,台灣將無法倖免於這場可能的戰爭,那麼,台灣在外交上該如何選擇呢?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國際關係理論中最常被提及的關鍵字就是「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圖1紅線代表國家之間權力比等於1。
Waltz的權力平衡理論告訴我們小國們會「自動地」將大國視為威脅。[2]雖然現在美國與中國並未真正地發生戰爭,以圖1的趨勢來看,未來美國與中國發生戰爭的機率仍然存在。
因此本文將人均GDP與總人口數相乘來計算出國家的GDP。首先,Waltz認為權力只是用來達成安全(security)的手段。
(編按:Allison可以說是「外交決策分析」這門學問的祖師爺,他寫的《注定一戰》一書引起學界非常大的討論,他所重新提到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也再度紅極一時。然後小國(weaker states)會為了維持自身的安全相互結盟(alliance)對抗大國(stronger state)的威脅。
根據過去的實證研究,美國與中國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的機率愈來愈高。結盟後的小國們和大國的國家實力趨於相近時,這樣國際體系就可以維持穩定。以國家實力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權力平衡理論與權力轉移理論對於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持相反的看法例如最近的「公民割草行動」要罷免韓國瑜,假設韓國瑜在罷免程序中自願辭職,那麼韓國瑜4年內就不能再當市長的候選人。
唯一有的,可能只有「禁止再參選」。因此,照目前的法律來看,即便韓國瑜中途離職,似乎也是沒有法律責任的。
而在地方制度法中,除非首長有犯貪汙或其他重罪被法院判刑,或是罹患重病、因故不能執行職務以外,不然原則上也沒有強迫首長解職或辭職的規定。但這可能是不太好的現象帶職參選,有些人覺得利用假日就沒問題,甚至是說他是神人,能者多勞,兼任兩種職位也不見得做不好。
比較特殊的可能只有「不得同時登記為兩候選人」,而且只有在總統與其他公職選舉同日投票的時候才禁止。舉例來說,辭職的候選人,是否需要為補選負擔補償責任?補助款,需不需要按比例追回?我想這些都是可能選擇的方式。
发布评论